【心理健康】心理健康科普小知识
心理健康的概念
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,根据“世界卫生组织”的解释: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,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、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,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。
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
智力发育正常、喜学爱问、情感丰富、情绪开朗、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;合群、乐群、能适应集体生活,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。
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
1.生物因素
包括遗传因素、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、脑外伤及其他因素。
2.社会因素
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,在学校里我们可能经历考试失利、比赛失败等负性生活事件,当这些负性生活事件超过我们正常的承受能力时,就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。
我们在不断成长,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变化。第一次进入学校的我们,或许不适应,不喜欢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学习模式。
3.心理因素
人在处于消极情绪时,不但会降低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,而且紧张、恐惧、烦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,造成对某一问题“总是”无法解决的困境。
贬低自己,会使我们丧失自信,会使我们把本来能做好的事搞砸。
敏感多疑会降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,以至于终日处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,最终导致心理崩溃、自信心丧失。
回避社交的人怕在公共场所出丑,强烈担心被他人拒绝和不喜欢,怕人们发现自己紧张和脆弱、愚蠢与鄙陋。这让我们难以信任他人,也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。
自我调节的小方法
1.读书
古人曰:“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
当你遇到烦恼、忧愁和不快的事时,应该首先学会自我解脱,去读一读或翻一翻喜欢的书籍和杂志,分散心思,改变心态,冷静情绪,减少精神痛苦。
2.听歌
音乐疗法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。
当心情沮丧、闷闷不乐时,听听歌曲,你不仅可以享受到一种美的艺术,而且可以陶冶情操,激发热情,兴奋大脑,使你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。
3.倾诉
俗话说:“一个好汉三个帮。”
人在失意或受到挫折时,最需要朋友的关照和帮助。
此时,你可以走出家门,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谈谈心,一吐心中的不快,在善意的劝导、热心的安慰下,精神的痛苦将得以消除。
4.运动
参与体育运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减压方法。
激烈的奔跑,或者水中的畅游,或者挥拍激战时,肌肉虽是紧张的,神经却是放松的,大汗淋漓过后,你会得到彻底的放松。
5.求助专业人士
心绪不佳的人,可以找个可靠的心理咨询师,然后尽情地一吐胸怀。心理咨询师会像医生治病一样,一步一步把你从烦恼中解救出来。
家长可以这样做
1.倾听孩子说话
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,家长常跟孩子聊天,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,让孩子敞开心扉,尽情表达自己,不做过多评判。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,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。当孩子说话时,家长认真倾听是最美好、最温馨的时刻。
2.宽容与约束都重要
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,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。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,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。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,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,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。
3.鼓励夸奖有方法
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,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,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,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,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。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,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,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。
4.亲近大自然,接触社会生活
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,接触社会。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,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、草地上晒太阳,亲近大自然。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,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,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。
5.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
家庭需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,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,需要给孩子创造稳定但有弹性的空间,让孩子既能体会到安全,又可以发展自己。
身为家长,我们也许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,也许没有充足的知识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,但最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和孩子“在一起”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你们的孩子,就拥有了身心健康的基石。
注: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