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综合治理 心理科普】提高心理健康技能
01
一个人有没有心理疾病,
很容易看出来吗?No!
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容易觉察不到或低估周围人的心理疾病。即使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,在阳性症状不太突出的时候,也可能只是被周围的人认为想法、行为等比较奇怪。像抑郁症这样以病患的主观痛苦为主的心理疾病,更容易低估患病程度。
02
不良情绪可能引发生理疾病!
研究发现,冠心病、高血压、甲亢、乳腺癌等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不良情绪有关。不良情绪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,唤起悲伤等消极情绪,会降低人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;相反,让人放声大笑的喜剧片,则会提高免疫细胞的数量。
03
如果一个人自杀了没有死,
他很可能还会自杀。
曾经尝试过自杀的人,未来自杀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。与自杀有关最大的危险因素是自杀未遂既往史。如果持有错误的认识,会低估自杀未遂者未来自杀的风险,也可能因低估风险而延误心理疾病的诊治和自杀的预防。
04
决定了要自杀的人会告诉别人吗?
是的!
大多数想要自杀的人会在言行中表露出来。有报告显示,80%自杀的人在之前给过身边人清晰的警告,如对他人说,觉得活着没意思、活着太痛苦、死了会好一些等。一旦发觉自杀的迹象并加以干预,极有可能避免自杀发生。
05
比起突然的创伤打击,
日常持续的压力
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!
人们容易重视单次的创伤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,而往往忽视日常持续的烦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。生活中没有突然创伤打击的人,也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,因此生活中的慢性压力不容忽视!
06
看车祸、灾难现场照片,
或听当事人讲述,可能造成心理创伤。
心理创伤是指人生遭遇严重压力或痛苦事件后,在心理层面产生挥之不去的伤害。心理创伤中除了包含直接暴露导致的创伤,还有间接创伤,其易感人群包括急救员、医生护士、精神卫生保健工作者等。
07
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胃溃疡都属于心身疾病。
心身疾病,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,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。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、高血压、胃溃疡等。研究显示,个性、应对方式、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与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。
08
老年人加强社交活动有助于减
缓大脑功能衰退。
社会交往是影响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,社会交往对老年的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。社交活动有利于活化大脑,增加大脑的外皮质区神经元的丰富,并有效缓解因年龄上升带来的脑萎缩。此外,充足的运动、健康的饮食、坚持用脑记忆学习都能有效减缓大脑功能的衰退,并进一步预防老年痴呆。
09
抑郁症服药好转后,不能自行
减药、停药。
抑郁症及其他心理疾病,在服药治疗期间,如果自行减药、停药可能带来多种风险,一方面会影响治疗进度和效果,另一方面很可能让患者放弃相对科学的治疗方法,不利于患者的康复。正确的做法是继续就诊,向医生描述现状并咨询有关问题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的类型和剂量。
10
出现这种情况,可能存在疑病症。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主动寻求心理评估与诊断,判断主观不适是否由心理疾病导致,早日得到有效治疗。
注: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